5G&專網|王志勤:中國5G步伐加快,5G行業應用任重道遠
2019年9月17日
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5G在2020年-2025年將拉動中國數字經濟增長15.2萬億元,5G產業及對行業轉型帶動影響深遠。近日,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接受環球專網通信采訪,對5G發牌、5G產業鏈、行業應用現狀和前景談了一些認識。
5G牌照是一把“發令槍”
5G牌照的發放令業界振奮,一些人認為是提前了半年。王志勤認為,如同汽車有牌照才能上路,運營商有了5G牌照才能商用,及時發放能夠給運營商更充分的準備時間。在國外大多是較早發放牌照,然后運營商根據實際需求建設網絡、開放業務,國內以往是萬事俱備才發放牌照,所以本次5G發牌,讓一些人有點不習慣。
5G牌照的發放與此前的5G試驗頻率一起,給運營商及產業鏈吃下了一顆“定心丸”。2018年12月,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發布了5G系統試驗頻率使用許可,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分別獲得了3.5GHz頻段頻譜,中國移動獲得了2.6GHz頻段-和4.9GHz頻段頻譜。5G牌照的發放有利于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,從而根據5G技術特點對自身的網絡和業務進行規劃,推動中國5G網絡建設進入快車道。
“相當于有一個起跑線,5G牌照發放就是打響了發令槍,大家都在這條賽道上賽跑。”王志勤表示,牌照發放帶給產業界政策的穩定性,促進市場主體進行更好地競爭。“這個作用是非常強的。”
客觀看待5G技術產業格局
5G可以說是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的“排頭兵”,國際間競爭激烈。今年4月,韓國和美國爭當“全球首個商用5G的國家”,引起全球廣泛關注。從后續的市場表現來看,韓國5G商用進度快于美國,商用4個月來,5G用戶規模已突破200萬戶。
一些人認為,相比之下,中國5G商用進度似乎要落后幾個月。在王志勤看來,對于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來說,幾個月時間不算差距,中國與美國和韓國都屬于第一批5G商用國家。中國市場巨大,對全球5G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性。而且從目前來看,5G網絡部署還在摸索當中,甚至5G手機只有中國的華為做到了NSA/SA同步支持。原因在于國外運營商部署5G以非獨立組網為主,而國內運營商則對獨立組網有明確要求。
在5G國際標準方面,王志勤指出,5G同4G一樣,是全球通信企業共同制定的統一標準,包括非獨立組網與獨立組網,國際標準一直都是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。以中國移動公司牽頭并擔任報告人完成的5G系統架構(5GS)項目為例,國外企業也做了很多貢獻。
中國在5G中頻段產品開發上,進度更快、性能更好、功能更完備,但在基礎元器件、儀器儀表等方面則比較薄弱。在終端產品方面,4G首批商用時沒什么中國品牌,但現在5G首批商用,中國品牌終端已經有十多款了。中國產業鏈在5G時代又向前邁進了一步,位居世界前列,但還是要客觀認識我國產業所處的位置。
加大探索行業應用
5G如何在垂直行業應用,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。運營商希望通過網絡切片等形式,將5G的能力賦能給垂直行業;與此同時,垂直行業也密切關注著5G商用的進展,在上海舉辦的2019MWC大會上,多位垂直行業代表透露了擺脫電信運營商,構建自己專用5G網絡的意愿。垂直行業是否需要專用5G頻譜,運營商和垂直行業都在研究。
在王志勤看來,上述模式各有利弊,目前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。垂直行業用戶拿到頻譜也不一定自己建網,很可能還是委托給運營商。最簡單的方式是運營商能夠按需定制網絡,同時能夠復用頻譜資源,提升頻譜利用效率,產業應用都在某一個頻段上,可以帶來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。總的來看,5G頻譜使用可能會有一定的靈活性,如何決定將受到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。
王志勤介紹,針對行業應用的網絡,具備高度定制化的特征,例如某些工廠的檢驗環節,需要拍攝高清照片上傳到“工業大腦”,上行帶寬需要達到300Mbps,運營商必須針對這種業務模型調整網絡。再例如對流水線的機器人控制,靈活的控制要求很低的時延,5G技術可能還需不斷增強才能滿足。“而且很多工業部門利潤率較低,如何能夠在采用5G新技術的同時降本增效,需要業界共同探索。”
“5G更多的挑戰和未來工作的重點、難點,在于行業應用。”王志勤指出,5G在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應用,將創造數字經濟的新價值體系,催生出更多需求,孕育新產品和新服務,創建新業態和新模式。但是,5G行業應用還處于前期的試驗階段,還有大量應用場景等待挖掘、商業模式等待創新。而且5G本身提供網絡連接,還需要和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相結合,形成行業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。5G行業應用發展前景無限、任重道遠。 |